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数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B超、钼靶和磁共振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主要手段。BI-RADS分类(分级)是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的英文缩写,是目前这三项影像诊断一致采用的分级评价标准。不同的类别(级别)意味着不同的乳腺癌风险(参照我的另一篇文章《钼靶、超声及磁共振报告中BI-RADS分级的含义》)。简单来说,BI-RADS级别越高,癌的风险越大,越需要活检。BI-RADS分类(分级)系统在乳腺科的临床上是手术或穿刺活检与否的主要依据,应用极其普遍,是乳腺科医生每天都要反复面对的基本信息,也越来越为广大患者熟知。
但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还有一些医务人员,对BI-RADS分级系统有些认知上的误区。现较系统的分析澄清如下。限于单篇文章的篇幅,决定采用系列文章的方式。
一、目前风险与未来风险的区别
BI-RADS系统是依据病灶的形态、内部回声、边界、血供情况等综合特征,得出的乳腺癌风险等级。显然这一风险等级是指现时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接下来的乳腺癌风险永远如此,也许下一年的检查发现新的病变,风险等级随之改变。所以如果发现病灶基本良性没有活检,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是必要的;健康女性的体检每年要做是必要的。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
未来风险的另一种含义是指:BI-RADS是指的是根据目前病变的影像特征判断的恶性风险。但有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如BRCA1/2突变者,70岁之前乳腺癌的风险几乎达到50%,如果某一次影像检查显示BI-RADS2级,确实当时癌的风险是0,但其由基因决定的将来癌变风险依然高达5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10万分之几十的概率。
再比如,如果B超发现结节位于导管内,具有典型的良性影响特征如边界清晰形态光滑等,虽然目前判定为BI-RADS3级没问题,但考虑到这种病变基本上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其自然病程中癌变风险达到3-8%,未来风险显著高于导管外的结节。已有些B超医生直接把肿块周边见导管结构作为恶性征象,直接判定为BI-RADS4a级,目的就是提醒临床医生活检。可以说这些医生在给出BI-RADS级别时不仅考虑了影像特征,也考虑了病变的未来风险了。
临床上还可以看到部分患者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比如B超报告显示多发BI-RADS3级小结节,医生告之随访观察,定期复查B超即可。但患者坚持要把每个结节都切除掉,理由是现在已经是3级,将来肯定会甚至很快会变4级或5级的。这是对级别的一个误解,认为从低级走向高级是必然趋势。其实相当多的结节“终其一生”都是3级。所以目前多主张使用BI-RADS“分类”代替“分级”。患者一般不会认为3类必然发展为4类的。但“分级”一词使用太过广泛也太久,这种改变短时间没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