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8月29日,第六届乳腺癌内科治疗学习班暨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委会年会暨CSWOG广州乳腺癌论坛盛大召开,为更好地了解乳腺癌领域前沿进展及实践规范,本报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梳理学习班发展历程,分享多学科团队(MDT)诊疗经验,阐述免疫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领域前沿进展。本文整理访谈精粹,与读者共享。
王树森教授采访精粹内科治疗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多学科中肿团队共战乳癌Q1
请介绍“第六届乳腺癌内科治疗学习班”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肿瘤团队?王树森教授:第六届乳腺癌内科治疗学习班,顾名思义其实是聚焦于乳腺癌内科治疗的学习班。作为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本届学习班主要是回顾今年乳腺癌内科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梳理内科治疗的当前现状。
早年关于乳腺癌有一个著名的“FISHER理论”,提出了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即使是非常早期的乳腺癌,在疾病早期已有全身受累,因此,对于早期乳腺癌,我们不仅需要开展非常重要的手术治疗,还有放射治疗,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系统性的内科治疗。内科治疗包括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内科治疗的疗效非常明确,对于晚期乳腺癌,可有效控制肿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于早期乳腺癌,合理内科治疗也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由此可见,内科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顾内科治疗的发展历程,早年的内科治疗决策多基于患者的临床病理,如肿瘤的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等危险因素,随着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深入了解,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当前强调分子分型指导下的分类而治,推动乳腺癌的内科治疗进一步迈向精准化和个体化。内科治疗发展迅速,因此,我们需要每年聚焦内科治疗这一主题,系统地学习和回顾年度进展。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每年举办一次乳腺癌内科治疗学习班,重点探讨乳腺癌内科治疗措施,更好地提高乳腺癌的整体治疗水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肿瘤团队是一个综合的多学科团队,包括诊断团队、治疗团队、预防团队以及临床研究支持团队。诊断团队,诸如B超、核磁、X线和钼靶检查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都有专门的乳腺专科医生开展相应的诊断工作;诊断团队还有乳腺病理科医生等。治疗团队包括大家熟知的乳腺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等。临床研究支持团队包括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等。汇聚各学科各团队力量,制定乳腺癌的合理、综合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精准细分新辅助治疗改善TNBC患者预后Q2
对于TNBC这一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的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是化疗,您会选择哪些TNBC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呢?王树森教授: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亚型,其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远处转移,相较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抗HER2靶向治疗,TNBC的治疗缺乏针对性,内科治疗方面以化学治疗为主。通常,需根据肿物的大小,考虑对TNBC患者开展辅助化疗,而淋巴结转移的TNBC更需要辅助化疗改善患者预后。
根据化疗开展的不同时机,将其分为晚期患者的姑息性化疗、早期患者术后的辅助化疗以及术前开展的新辅助化疗。正如前文所述,TNBC侵袭性强、易发生转移,且对化疗比较敏感,因此,当前,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若患者身体状态可耐受,对TNBC患者应开展新辅助化疗,特别是明确的腋窝淋巴结阳性、肿物>2cm的患者。另一方面,根据新辅助治疗反应情况,可将患者进行不同复发风险分层,如手术证实新辅助化疗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较未达到pCR(non-pCR)的患者预后更好。已有研究提示,对于non-pCR患者可在标准的新辅助化疗、手术后,给予强化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通过新辅助化疗,我们可缩小肿物,为手术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TNBC患者保乳的可能性;同时可根据是否通过新辅助化疗达到pCR,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并指导后续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已迈入TNBC临床实践期待更多研究探索惠及患者Q3
本次会议中有一个专题讨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进展”,请阐述免疫治疗在TNBC取得的治疗进展。
王树森教授:近十年,免疫治疗已进入临床实践,特别是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泌尿系统肿瘤等领域已取得了诸多成绩,乳腺癌相较于上述肿瘤,其肿瘤突变负荷(TMB)较低,因此,免疫治疗在整体乳腺癌人群中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当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了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TNBC患者,而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也开展了多项TNBC领域的研究探索。KEYNOTE-研究显示,在肿瘤表达PD-L1(CPS≥10)的晚期TNBC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或吉西他滨/卡铂)较化疗一线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新辅助治疗领域,KEYNOTE-研究发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提高pCR率。由此可见,免疫治疗已从理论走进了TNBC的临床实践,不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临床上,对于部分患者也可以考虑应用免疫治疗。
当然,该领域还存在一系列待解答的问题,如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免疫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等探索,期待更多研究的不断推进,拓宽免疫治疗在TNBC、甚至是整个乳腺癌领域的适用范围,让免疫治疗这一目前研究热点,在乳腺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