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题
分离、分裂
下篇(二)
问题三:幻听是潜意识的表达吗?
是的。
问题四:评论性幻听的内容并未脱离现实,在实训中可以对评论性幻听进行分析吗?
我认为可以。至于具体原因,我觉得需要进到具体的个案还有内容里。一个心理现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个现象能够让我们联想起来主体的某种情感,甚至通过工作,我们会发现这种联想有所指向。比如说他幻想的内容,幻听的内容就像是说给某一个特定的人,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内在就是基本的组成因素,他都有了,我觉得它就是有意义的,就具备了可分析的一个基础。
问题五:乳腺疾病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与性压抑或性关系有关吗?
我认为是的。内分泌,尤其是腺体的分泌直接反映、象征着一个人的潜意识、意识化的问题。它不代表一个人欲望的强和弱,代表的是某些欲望能否被允许,能否感觉到不会有什么危险后果的充分表达,所以我觉得是。它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比较适合从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去工作。
问题六:癌症是不是有些不能面对的情感被压抑到潜意识。
这个是有可能,因为癌症到现在为止病因不明,因为癌症它不是症,虽然说的是症,其实它是病,因为细胞病变,这是发生了生理基础的变化。一般我们都会觉得,癌症之所以从发病到不可治的病的变化,一般都伴随情绪、情感的内在凝滞。内在的精神活动没有办法顺畅的流动,就是会造成最基本的生命器官的单元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分泌造成了各类神经兴奋,如果这些东西没有办法去调配的话,人内在整个基本结构的功能就变了,会最大程度损害一个人的内在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有几个基本的作用,第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内环境能够很好的循环,让各个部位得到滋养,不论是血液循环,还是内在体液、腺体的分泌。
第二个就是免疫系统。内在能够很好运转,免疫系统也会启动,保护我们。这两个基本上不会被损害。
我是听一个老师说过,癌症这一块,确实是跟情绪压抑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说是从科学的回答来讲呢,现在只能说有可能。
问题七:分裂是分离个体化的前提吗?两者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幼年时期分离个体化的问题常常会在青年期重现,
分裂话题比较多。从意识到发展出前意识到潜意识,这叫意识的分裂,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
还有一个,从防御机制的角度看,比如说我们刚才举那个例子,大冬天想吃冰激凌,那个孩子那一刻也必然去进行分裂,妈妈带他去玩儿滑雪,他开心,这个时候妈妈就是一个好妈妈、好的客体。那么他就不理解这个好的客体这么好,为什么这个时候让他闹心,扫他的兴,不让他吃冰激凌。对自己那么好的一个人,干一个这么败兴的事,是让人很恼火,很焦虑的。怎么办?分裂一下,把这个好妈妈一分裂,变成坏妈妈。这一刻就变成一个全坏的。全坏的我们怎么对待,有猎枪,你这个时候是个坏人,我就用枪对待你。
可如果是一个又好又坏的人的时候,怎么办?你是个好妈妈,我爱你,你是个坏妈妈,我用枪对付你。可如果你是一个又好又坏的妈妈,就会产生冲突就会很痛苦、很焦虑,这时就启动分裂。
分离个体化是要跟妈妈完成一个分离。分裂和分离个体化是两个不同的心理作用的描述用词。分裂是把一个主体分裂成两个方面。而分离个体化是主客体要完成分离,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意思上来讲,一个主体还没有具备分裂的能力,就让他去启动分离个体化几乎是不可能。这样看的话,分裂确实是为分裂个体化提供了这样一个心理基础。
问题九:催眠可以提高学习记忆效率吗?
这个我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没有办法回答你。
问题十:一个大一男生,现在因有妄想症辍学,他想象有人是对他好的,有人是对他坏的。他是分裂症还是精神病性重度抑郁?有被害妄想,自罪自责。
妄想被人害,但是他想象的部分蛮成熟的,有人是好的,有人是坏的。首先一点,如果说能够确证他是有非现实感的妄想内容,而且不是一过性的,而且妄想的内容有理有据、有情节。让我们觉得如果单听他的妄想的内容,就像真的一样,有依据、有人物、有对象。这样的话就可以给他诊断,比如说病程三个月以上等等,符合这些就可以给他诊断是精神分裂。
因为精神病性重度抑郁,会比较多停留的是抑郁的表现,偶尔会有一过性的非现实感。抑郁的核心是自我怪罪,就是攻击转向自身、与攻击者认同。所以主要表现出来的内容是观念上的责备,还有一些其他生理心理方面的低落,精神活动的意志。
如果个别时候出现一些非现实感,有妄想,可是很快就没了,这种情况我认为它是精神病性抑郁。可如果说最典型的特征是妄想,而且这个妄想从实际上、从结构上都觉得它很完整、很真,那么更像是分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