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m/独生子女,走到人生的岔路口。如果没有目睹身边人的经历,我恐怕还觉得养老这件事离我和“90后”很遥远。马上30岁的小胡,曾经是我胡吃海喝的好友,在记忆里,我们是加完大夜班凌晨3点也要出去耍的疯子,是岁月怎么锤也锤不趴下的“年轻人”。但当小胡的母亲确诊了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病之后,医保卡和养老保险、药瓶子和检查单,把出游计划和小胡的人生掰得粉碎。我们曾以为太阳永不落山,但小胡的故事猛然提醒了我:独生子女当中的一批人,已经提前迈进了“独子养老”时代。父母的衰老与疾病,就是独生子女们走向兵荒马乱的前奏。而这并非孤例。被美化的“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病,或许是“独子养老”时代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在中国的3亿老人中,有近万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作为一种至今尚未被完全了解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赶上的人,除了陪伴与照料,只有束手无策。年出生的女孩王小尘是一个短视频博主,她在视频里自报家门:父亲患有帕金森综合征,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病,而她是一个独生子女。年,医院检查,从此之后,家里便多了一位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王小尘刚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就嘱咐她早点学会开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恐怕就再也无法握住方向盘了。当时她并没有料到接踵而至的打击。一直疲于照顾父亲的母亲,年查出了阿尔兹海默病。这种被民间称为“老年痴呆”的疾病,多发于65岁左右。从视频来看,王小尘的母亲属于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病,在身体机能还未出现明显故障的时候,认知功能却提前退化了。雷厉风行的母亲,记性越来越差,脾气也变得古怪。她会在路上责怪女儿没有带她上厕所,实际上女儿才带她去过几次。生病之后,母亲仍然保留着她从前的行为习惯。吃完饭后,行动迟缓的母亲下意识起身收拾碗筷,她慢慢地收,女儿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不催她,不打断。母亲忘记一个碗,女儿就帮母亲拿进厨房。洗完碗后,母亲做着拖地的动作,手上拿着的却是一个扫帚。女儿也没忍心纠正母亲的行为,她在视频里打了一行字:“因为这根本不重要,你们明白吗?”她明白,这一切都只是刚开始,往后只会更难。作为照顾病患的家属,要承受超出负荷的身体压力与精神压力。王小尘在视频里自白,父母生病的素材都是她哭着剪完的。自从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后,她便辞职在家全职照顾父母。她并不想放弃工作,可每次下班回家,面对一片狼藉的屋子和情绪消沉的父母,她都忍不住自责,患病的父母是如何在家度过漫长的一天的。她再也无法安心上班,于是退出职场。丈夫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她的家庭之后,她多了一个帮手,也多了一份心理负担。她一边感激丈夫的帮忙,一边笼罩在巨大的愧疚感之下,无时无刻不观察着丈夫的情绪,一旦丈夫不开心,她就会自责:果然,我的家庭影响了他。如果不是王小尘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状态拍摄成短视频,恐怕许多年轻人都以为阿尔兹海默病离自己很远,离父母很远。实际上,她就是那个提前被“独子养老问题”拽下来的同龄人。尽管她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可在生活里,大多数人提起阿尔兹海默病,仍旧一知半解。要么用一句“老糊涂了”概括,要么用“老年痴呆”的说辞简化,以至于想象中的阿尔兹海默病,好像真的像公益广告里那般温和——失忆的老人忘记了你是谁,却还记得你小时候爱吃的饺子。而现实并没有那么温情脉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我们看到的,是性情巨变的老人,实际上他们经历的,是一场颅内的飓风。奥斯卡获奖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以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第一视角演出了一个阿尔兹海默病老人看到的世界:一部恐怖片。辨认不出的空间,究竟是自己的房子还是女儿的家;沙发上陌生的男人,为什么会自称是女婿;昨天刚来的保姆,今天就换了一张脸;窗外的停车线,为什么每天都在变。每一处空间都在扭曲,每一秒时间都在重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而站在视角之外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失智的老人胡搅蛮缠。他怀疑保姆偷自己的手表,他怀疑女儿霸占自己的房子,他怀疑女婿想把自己赶走,他诅咒女儿死得比自己早,这样自己就可以在女儿的葬礼上向所有人揭露她的嘴脸。“他曾经吃过的亏、受过的委屈、挨饿受冻都在遗失了记忆与理智的情况下爆发出来。”微博一位网友如此评价阿尔兹海默病的阴暗面。而对于照护病人的家属来说,疲惫和挫败感就像缠在身上的幽灵。家属能做的,只有目送亲人的精神逐步退化,混沌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位“90后”患者家属的自述突如其来的癌症,急匆匆地将另一部分独生子女拽进了照护父母的旋涡。出生于年的陈大渡,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等待父亲CT结果的那一夜,她失眠了。所以清晨6点手机收到报告时,她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考虑恶性”4个字。那时她还不明白,为什么前天X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她知道,一场关于癌症的仗,正式在她的人生中打响了。父亲的CEA(癌胚抗原)严重超标,可他本人却没当回事,甚至把超标的指数当作向朋友们吹牛的谈资,这让陈大渡有些懊恼:父亲也太不把癌症当回事了。在北大一路本硕博的陈大渡,多方医院之后,最终医院。在她忙碌的同时,医院路程太远,停车场不好停车,时不时抱怨麻烦。但也不是没有开心的时刻。诊疗过程中,充满人格魅力的父亲用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整个楼道的人。病友们把父亲当作“精神领袖”,父亲倒也很受用,一边安慰病友,一边积极普及癌症知识。甚至有些消极的病友、崩溃的家属连医生的话都听不进去,但父亲一劝就能想通。说起父亲的乐观,陈大渡调侃他是“无知者无畏”,其实父亲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是一个喜欢吹牛的小老头罢了。“他连肺癌是什么都不知道,结果还有女病友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请教他乳腺癌怎么治疗。”陪父亲看病,憔悴的她东奔西跑,瘦了10斤,反倒是父亲像老首长视察病房一样精神矍铄。为了照顾好父亲,陈大渡看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带父亲看病的背后,陈大渡也在积极治疗自己。患有抑郁症的她,需要先打赢自己的仗,才能为父亲继续奔波。幸运的是,积极治疗的她没有倒下,持续扮演着家里的主心骨。“有伞的孩子才可以在雨中漫步,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快步奔跑”,谈起自己,陈大渡说得并不多。直到现在,父母仍然不理解,女儿为什么非要看书、为什么非要写论?、为什么困了也不能睡觉——他们脱离社会太久,早已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么激烈,而他们如此幸运,拥有一个强大的孩子,替他们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当我问她,有没有幻想过拥有一个兄弟姐妹分担这一切?无论是父亲的癌症,还是父母的依赖,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或许就不会活得这么孤立无援了?陈?渡?开始断然否认,近乎冷酷地列出了3条论据。多了?个孩?就多了?张吃饭的嘴,自己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能够享受顶级的教育资源。后来聊着聊着,陈大渡软了下来,改变了想法:或许有个姐姐也不错。当她在外奔走拼杀、头破血流的时候,姐姐可以穿着居家服陪爸爸喂鸽子、给妈妈的多肉晒太阳,甚至教小宝宝喊“姥爷”,让父母继续生活在柔软和煦的童话世界。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个姐姐,儿时的她就有机会请姐姐听写生词、帮忙编小辫和涂指甲油,有许多穿小了的裙子可以“继承”。其实她也明白,自己不过是既想兼顾“强悍自主”和“乖巧懂事”,又渴望在幻想中体验一把做小女孩的感觉。也许对于这个久居象牙塔的博士研究生来说,把“为爹续命”看作一项紧迫的交叉学科研究任务,可以略微减少她的迷茫和不安。无论哪种疾病,都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凝视着每一个独生子女。随着父母日益衰老的身体,病痛缓缓踱步而来。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独子养老”时代拉着老龄化社会,共同向年轻人步步逼近。每一个个体的困境,凝聚在一起构成了结构性无力。根据人口专家估算,我国的独生子女户数已经达到了全国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涉及的直接人口大约在5亿左右。生育率连续下跌,中国年轻男女的初婚年龄持续推后。也许在可见的未来,“80后”与“90后”还不算是最辛苦的“独子养老”一代。我们再也无法忽视浮出社会地表的现实问题:独生子女,享受了父母的全部宠爱之后,如今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衰老和疾病?问题的答案是残忍而现实的。癌症与阿尔兹海默病只是独生子女会面对的无数情况之一,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无法预测。在豆瓣小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里,有8万个独生子女互相诉苦、抱团安慰、彼此为对方的父母养老出谋划策。独生子女的人生没有兄弟姐妹帮衬,于是他们就在网络寻找无数个没有亲缘的兄弟姐妹。辞职回家照顾父母,花钱请护工,或是送他们去养老院——哪一个都不是最优选择,哪一个都必然要牺牲点什么。只有开始照护父母的人,才逐渐体会到属于成年人的真正的无力与疲惫。人生就像一支蜡烛两头烧,而自己快要被燃尽了。其中一位组员淼淼的情况十分特殊。年出生的淼淼拥有一对高龄父母,50多岁时才生下了独生女,父母如今已经70多岁了。母亲检查出了早期脑梗,这让淼淼更加焦虑——比起同龄人,她提前10年进入了为父母养老的进程。人在深圳的她,也夹在“大城市打拼”与“小城市尽孝”的矛盾之间。父母年岁已大,远离社会,无法理解年轻人在“卷生卷死”之间的处境有多艰难。总是会用反话念叨女儿“养老是指望不上你了”,实际上他们的潜台词很明显,希望女儿能回到老家,嫁人生子,在父母身边尽孝。话虽如此,可淼淼一旦回了老家,面对的可能是老家的一份连五险一金都不一定拿得到的工作。“他们仿佛觉得,你一个人一定不会过得好,必须得找个人来照顾你,父母就是有这么根深蒂固的想法。包括这次我妈生病,我打电话给我爸,他还是会反问‘你还回来照顾我们?你看看你自己,现在还是一个人在外面飘着’。”淼淼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婚姻变成了年迈父母的最后一项人生任务。淼淼的父母也并不信任养老机构和护工人员。在他们眼里,外人无论如何都比不了自家孩子的照顾。如果最终仍然找不到方案,淼淼只能辞职回家。来源:全景视觉这个充满焦虑的小组,折射出了一个具体的时代情绪:许多年轻人的故事,开头都是一场两难的抉择,结尾都是一句“人生太难了”。一声叹息,砸在地上却是一个深深的坑洞。一位豆瓣网友在小组里写下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矛盾又痛苦:“有时候真希望我是被我妈虐待大的,这样在离开她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的愧疚感了。可偏偏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他们只能任由自己这根蜡烛两头燃烧,一头是父母的衰老,另一头是自身在社会中的挣扎。人们总说,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天然的。可我和陈大渡,以及身后的这一代形单影只的独生子女们,得到的切身体会是——儿女对父母的爱,也是无条件的。一些人聚在社交平台里分享焦虑与压力,更多的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煎熬,他们都在耗着、熬着,没有援手也没有退路,独自解开一道人生的难题。就像他们从小到大,无数次一个人走进考场一样勇敢。(陈大渡、淼淼均为化名)来源:那個NG(ID:huxiu4youth)。值班编辑:蔡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