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速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乳腺癌是一个多重病因的疾病,不仅与我们的易感性和基因有所关联,也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乳腺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医院专家团队为您解析乳腺癌防治的疑惑。
误区一: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癌的早期信号
乳腺小叶增生会越来越厉害,虽然暂时可能良性的,但必然朝着恶性方向发展,所以必须马上处理,立即手术。
解析:乳腺是一个内分泌调控器官,受到雌孕激素调控。随着月经周期造成的雌孕激素体内波动,乳腺细胞有时增生,有时退缩。雌激素水平高的时候,乳腺细胞就膨胀生长;雌激素退去的时候,腺体就收缩松弛,小叶增生程度跟女性正常生理周期往往相吻合。所以,小叶增生只是一个正常女性的必备特征而已,是生理现象,而非病理现象。从正常的小叶增生到乳腺癌,中间要经历轻度增生、高度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过程,这种不断恶化的机会是非常低的。因此,小叶增生和乳腺癌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些试图治疗或去除小叶增生的行为,出发点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药物无法治疗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你无法通过吃药,让自己正常的鼻子或耳朵消失一样。但有些乳腺癌会被误认为小叶增生,当某一乳腺团块不痛不痒,也不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改变,医院看一看。
误区二:乳腺超声比钼靶好,钼靶辐射大
很多病人到诊室来,只要求做某个检查,比如倾向做钼靶,认为钼靶比超声准确;或者坚持只做超声,认为钼靶辐射强。
解析:每种影像学检查都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它的优点和弊端。正因为各有优劣,所以互相不能取代。超声看结节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囊性结节。超声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结节的大小、边界、囊实性或混合性。钼靶的优势则在于看钙化灶,尤其是一些细小钙化灶(可能是极早期乳腺癌的表现)。钼靶特别灵敏,而B超是看不出来的。当然,在超声和钼靶都不能明确时,磁共振就可以上场了。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同时更加敏感。这就意味着有时会诊断过度,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手术负担。但不管是钼靶,还是超声,或者核磁共振,各有各的盲区,可能有些病变只能在某种检查下看到,其他检查则完全看不出来,所以互相配合使用非常重要。
此外,有人坚持一年只能做一次钼靶,不然就会过度辐射。这也是一个误解。因为做过一次钼靶若没有问题,基本可以安全一年,病情发展没有那么迅疾。增加做钼靶的次数,并不能带来早期诊断获益,因此常规认为,一年做一次就够了。但这种观点被很多人误读为,不能在一年内做两次钼靶。其实,对某些以钙化病变为主要问题的患者,半年一次观察也是合理的。
误区三:乳腺癌患者不能生育,不能再过性生活
很多人患了乳腺癌以后,一方面可能对自身形体自卑;另一方面也会听到别人对她们说,不能再过夫妻生活,不能再生孩子。
解析:首先,在生育问题上,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在确保一定时间的充分有效地治疗后,比如说术后2年~5年可以生育。生育不会造成肿瘤复发转移。一些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提示,不管是激素受体阳性还是阴性乳腺癌患者,生育过程本身不会对乳腺癌的预后带来影响。所以在保证充分治疗后生育是安全的。当然,决定生育的时候,一定要先进行内分泌药物洗脱,不然会导致胎儿畸形。其次,夫妻生活也不会造成体内激素异常波动,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夫妻生活,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康复,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误区四:一旦发现有基因突变,要立即做全乳预防切除
随着基因检测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意识的普及,基因检测越来越常见。有些女性被检查出有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认为一旦发现基因突变,就要立即进行全乳切除,越早越好。
解析:针对基因检测报告中提到的突变,要审慎看待。基因变异本身是个非常复杂而专业的问题,有移码突变、插入/缺失突变、点突变等,只有那些影响蛋白功能的重大突变,才是致病性突变。很多突变可能只是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但并不引起蛋白功能显著改变。所以虽然报告中有突变两个字,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看这个突变到底是明确有害的,还是意义未明的。真正有害的突变,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是逐渐累积的。时间越久,年龄越大,累积风险越高,因此对于有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女性,可以建议在怀孕、生育、哺乳以后,再进行预防性切除联合乳房重建。当然,也未必需要切除,可以选择以乳腺磁共振为主的密切监测,或者采用化学药物预防,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对有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同时要注意卵巢和输卵管,因为这类人患卵巢癌和输卵管癌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