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眼揪出极早期乳腺癌这些黑科技
TUhjnbcbe - 2024/9/14 16:4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如今,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显示,20年前,每9名女性中有1人被诊断为乳腺癌;而现在,每7名女性中就有1名患者。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万例,超过了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好消息是,乳腺癌的治疗流程越来越规范,疗效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超过了90%,即使是晚期乳腺癌,五年生存率也超过25%。在一些水平高的医疗机构,这个比例更高。到底是哪些“黑科技”给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持续的帮助呢?

4月16日(周五)19:30-20:30,国际知名乳腺癌诊疗专家、医院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作客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微课”,给我们揭秘了《乳腺癌诊疗中的那些“黑科技”》。

3D全身影像仪让乳房重建“一目了然”

乳腺癌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于首位,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尽管通过外科手术使患者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女性乳房不仅仅具备哺乳等生理功能,更是女性独有的第二性征,其中的心理及社会附加色让其外形保持非常重要,手术切除后造成的乳房残缺及形状改变等问题无疑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巨大影响。

廖宁教授介绍,目前通过假体植入、自体脂肪移植等技术重建乳房,可以一定程度改善上述问题,但其中的技术关键在于术前对患者乳房容量的估测以及重建后的效果评估,目前仅能通过医生的个人经验实施,更无法在术前给患者进行直观清晰的效果展示和重建细节沟通。

而“3D全身影像仪”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廖宁介绍,该仪器是目前唯一能拍摄多个身体部位并合成三维立体图的设备。可用6个高分辨率镜头对患者进行多度同时拍照,获得数据上传至软件,进一步在电脑合成目标区域的三维图像。

“这个仪器对需要做乳房重建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来说,作用非常大。以前,我们给患者做了乳房切除手术后,患者胸部就出现了一个洞,这个洞到底有多大,需要填回多少脂肪,只能凭借医生个人的经验来判断,不是那么准确;现在有了这个仪器,会对植入多大的假体、脂肪移植的容量等进行准确的估算,给出一个客观的数据支持,医生实施手术就会更加有把握。”

廖宁介绍,对患者来说,意义也很重大,以前患者对自己重建的新乳房没有什么概念,做出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而现在可以提前跟医生商量,你喜欢丰满一点的,还是小一点的,可以在仪器上先模拟好,等你确定了,机器会准确地预估需要放进多大的假体或填回多少脂肪,做出来就是患者想要的样子,通常患者都会很满意。

廖宁介绍,省医乳腺科一年收治的乳腺癌病人大概有人,“年至今,全国乳腺癌患者进行全乳房切除术率保持在80%,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医院的保乳率会高一点,但大部分全乳房切除患者都会进行乳房I期及II期乳房重建。按我们人来计算,每年大概有多需要重建乳房的患者可以从这个仪器中获益。”

抽血检测基因为乳腺癌精准治疗启动加速器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不断公布的临床研究结果,乳腺癌的治疗正在远离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变得越来越充满智慧。

廖宁表示,特别是基因检测对乳腺癌的治疗指引作用非常大,有了精准的基因检测结果,精准的基因数据分析,才能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她介绍,乳腺癌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很多乳腺癌病人在出生时已经携带了癌症基因,比如我们熟知的BRCA1基因、BRCA2基因等,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找出携带了这些基因的人,每年及时地进行体检,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或者在癌前病变就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阻止乳腺癌的发生或者延缓它的进展。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发现,除了6%的病人携带有BRCA1、BRCA2基因外,还有6%的病人携带有其他的基因,比如ATM、BARD1、CDH1、NBN、PTEN等,这些基因也会导致癌症风险增加,如果你的遗传胚系里携带了PTEN的基因,那除了乳腺癌发生的风险相对高,甲状腺癌、结肠癌、肾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也会很高,那么这部分人可能在30~35岁就要做乳腺MRI检查和钼靶检查,讨论预防性乳腺切除,讨论预防性子宫切除等。

另外,中国人群跟西方人群在基因上也有不同,“我带领的团队,从六七年前开始潜心做乳腺癌基因分析研究,仅去年就一口气发表了10篇相关学术论文,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摸清了我国南方人群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基因数据解读,几乎能科学算准治疗方案的准确有效性。”廖宁介绍,这项今年2月发表于SCI杂志AGING上的中国乳腺癌人群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筛查的大队列研究,纳入例患者入组,全面探索了携带胚系BRCA和非BRCA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其与体细胞突变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南方人群胚系突变的全景图。

项目成果最大的意义在于指引临床治疗——乳腺癌治疗要个体化、精准化,且中国人群治疗不宜套用他国方案。

直播中,有读者问,“到底哪里可以做这个基因检测呢?”廖宁介绍,医院已经开启了检验平台,所有就诊医院检验科进行抽血检验。

神器“鹰眼”B超、MEIK让2毫米肿瘤无处遁形

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是乳腺癌防治的重要指导方针。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乳腺癌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早期乳腺癌列为可治愈性疾病,早诊早治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最佳途径。

廖宁表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丰富的筛查手段,所以在早期检出乳腺癌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一些“黑科技”的出现更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比如“鹰眼”B超和MEIK电阻抗乳腺扫描成像诊断系统等。

那么,这个“鹰眼”B超跟普通B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分辨率不同”,廖宁介绍,“鹰眼”B超可以说是目前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B超,使用“鹰眼”系统,也称为第三代剪切波速度成像技术(VTIQ)系统,能够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配合肿瘤边缘锐化的软件系统),清晰准确地检查出乳腺肿瘤,2~4毫米的肿瘤边缘都可清晰分辨。也就是说,小到2毫米的肿瘤都将无处遁形!这么先进的设备,再配合医生熟练的操作,可大大提升早期乳腺癌筛查的准确率。

而MEIK的原理主要是透过检测乳房组织的电抗差距,分析出有问题的组织。廖宁介绍,正常的组织和有癌细胞的乳房组织是不一样的,电阻抗也不一样,癌症组织因细胞离子成分、膜通透性、细胞极性及细胞密度不同,导电性显著不同于正常乳腺组织,MEIK可以根据周围组织的不同,可以清晰地辨别正常的乳腺组织、刚刚癌变的乳腺组织以及癌组织。

这种检测方法易于操作,准确安全,无痛无辐射,且没有年龄限制,适合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乳房有人工植入的所有女性,可检测出小至2毫米的肿瘤,准确性高达85%~94%(可通过重复测试进一步提高)。

“一般一个恶性肿瘤长到2厘米的时候,平均需要2年的时间,有些更加凶险分型的癌细胞可能短短的3~6个月就会快速地生长,所以越早识别这些凶险的癌细胞,对于病人来说获益就越大。”

廖宁介绍,B超是乳腺癌筛查中最基本的检查之一,但以前的旧超声不能检测直径小于1厘米的病灶,而且非常依赖于医生的读片经验,要想发现更小的肿块,只能借助X线钼靶检查。

但是,钼靶检查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做,35岁以下的女性不建议做。因为,中国的女性大部分是高密度型乳腺,40岁之前乳房都是腺体组织,对放射线不吸收,同时穿透力不强,这时候做钼靶检查看不清腺体里的病灶。到了45岁、50岁以后,乳腺的腺体开始退化,转化为脂肪组织,这时候X线对脂肪的穿透力很高,而且脂肪组织基本上不吸收放射线,这时候做钼靶会看得非常清晰,效果更好。

有的读者表示“我可以做MRI啊?”确实,MRI是比较先进的乳腺癌诊断方法,既敏感准确率又高(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钼靶X线和MRI检查,基本上能早期发现95%的乳腺癌),但也有局限性,除了检查的时间比较长(要做40分钟)外,动辄上千块的费用并不适合常规体检,另外MRI需要提前预约,所以比较而言,价格亲民又便利的“鹰眼”B超和MEIK更实惠更“诱人”。

最后,廖宁教授再三强调,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体检非常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除了每年的检查外,所有的女性30岁以后,一生一定要做一次外周血的遗传性疾病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可能潜在的遗传性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眼揪出极早期乳腺癌这些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