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条件的提高,让人们的养生意识越来越强烈。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身体保养,出现任何不舒服都会立即就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现在我们一直提倡大家每年为自己安排一次体检。通过体检能够及时发现病灶以及存在的身体安全隐患,尽早治疗,或许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体检真的能查出所有疾病吗?为什么有些人每年为自己安排一次体检,最终却还是患上了癌症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研究结果。
案例
何先生今年48岁,年轻时经常做体力活,所以落下了疾病。后来孩子慢慢长大,并且收入非常高,孩子就劝告自己的父亲:“以后不要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养养身体,我每个月都会给你零用钱。”
何先生可以说非常幸福,身边人都非常羡慕他,最令人羡慕的是何先生的孩子每年都会给他安排一次体检,能够及时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有一次体检时,医生告诉何先生长了个肺结节,其他指标都是正常的,特别是几项肿瘤标志物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内。
何先生询问医生说:“肺部长了结节,是不是需要动手术呢?”医生表示肺结节并不是很严重,而且比较小,需要随访观察。
后来何先生就把烟酒戒了,可以说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大约在两个月以前和先生频繁腹痛,大便越来越不顺畅,刚开始误以为是胃不好导致的。
但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疼痛感加重,医院做了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出现了肿瘤活检提示恶性,考虑肠癌的可能性比较大。
何先生感觉非常疑惑:“我前段时间才刚刚体检过,肿瘤标志物正常,大便常规也正常,怎么就突然患上了肠癌呢?难道之前体检都没有发现吗?”
对于这个问题,医生也是做出了详细回答。好在何先生长安发现比较及时,经过手术之后回家休养,身体还算不错。
年年体检,为何还是查不出癌症呢?肿瘤科医生终于说出大实话
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可以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类特异性的物质,存在于癌症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所以如果发生了癌症,可以通过检测方式,比如免疫学以及生物学等检查出来。
常见的肿瘤标记物有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糖类抗原(CA)等。
但是大家要记住,肿瘤标志物与确诊肿瘤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肿瘤标志物异常并不一定是癌症导致的。
导致肿瘤标志物异常的原因有很多,癌症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因素,比如甲胎蛋白像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会导致甲胎蛋白不同程度升高,只有当血清AFPμg/L且持续4周,或-μg/L持续8周才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依据。
比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虽然发生前列腺癌后会导致向指标升高,但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泌尿生殖系统等也会导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不同程度升高。所以,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同于患癌。
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说明没有癌症。看到肿瘤标志物正常不在标题内无肿瘤发生,因为有的癌症并不分泌相关蛋白,所以可能从发病到临床,死亡肿瘤标志物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比如甲胎蛋白确实可以帮助发现肝癌,但不是所有肝癌患者甲胎蛋白都呈现阳性,早期肝细胞肝癌阴性的几率可达到40%左右。
如果肿瘤标志物正常,只能暂时说明患相关癌症的风险比较低,但如果家族史或者有癌前病变、不适症状,最好结合其它检查做最终诊断。
肿瘤标志物对于确诊癌症只是起到参考作用,肿瘤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需要通过临床检查影像检查,内镜检查或手术探查等综合判断。
普通体检为什么查不出癌?
平时我们所做的常规检查重点是对身体状况进行了解,所做的都是基础检查,比如耳鼻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很少涉及到肿瘤,就算有,只是初步筛查并没有针对性,所以及时查出异性,医生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另一方面,肿瘤从一个小小的细胞长成实体瘤。通常需要8~10年的时间。初期肿瘤体积比较小,一般的B超和X线并不能检查出来。
防癌检查才是防癌的最佳手段,专家建议就算身体没有出现症状,也要定期做防癌筛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做一次检查,在防癌体检上,男女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比如,男性就要特别注意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大肠癌和胰腺癌;女性则要注意检查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
检查前一定要先跟医生进行沟通,说明自己症状以及患病史,尤其是家族遗传性一定要交代清楚,这样才能让医生判断你需要做什么检查。
癌症筛查体检常见的项目有哪些?
三大常规:血、大便和小便常规检查,可以现癌症的“蛛丝马迹”,特别是血常规出现异常,很可能是血液系统肿瘤的表现。
肝肾功能:可查出肝肾的功能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
肿瘤标志物:常用的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CA等,有间接提示作用,但不具特异性。
胸片:反映肺部情况,拍片时最好正位侧位都拍,长期吸烟者必查。
B超:腹部B超可查出腹部各脏器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盆腔B超可了解卵巢、附件等情况。
内窥镜: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必查。
肛门指诊:普查直肠癌的最简单方式,长期便血或大便习惯异常要查。
医生提醒:包含这7个项目,才能算查癌
肝癌:最常用的是甲胎蛋白(AFP)+超声,有必要时再做MRIT。
胃癌:胃癌的筛查“金标准”是胃镜,因为胃镜检查最直观,可直接取活检,很快能明确诊断。
肠癌:肠癌的有效诊断手段就是做肠镜,然后取小块组织做病理学的检查。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筛查的主要方法是三联(直肠指诊、PSA、直肠超声),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
乳腺癌:平时多观察自己的乳房,有没有硬块。乳腺癌检测主要靠物理诊断(医生手诊)、红外线检测、钼靶乳腺检测、超声乳腺检测等。
韩启德院士:不建议健康人做癌症筛查
中国在癌症高发地区推广癌症早筛政策以来,癌症的早诊率,治疗率都有极大提升,对抗癌做出了极大贡献,早衰的重要性渐入人心,然而有人却提出不同意见。
年,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在参加“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并不提倡健康人群做癌症筛查。
此话一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韩启德院士作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释:从年到年,中国癌症新发患者增长81%,这个现象助长了早筛的“成果”。
但是癌症的成因是复杂多变的,早筛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发现了原本就存在的不会增长、进展缓慢或不具备触发条件的懒癌。
癌症在早筛措施下的“高爆发”,使原本并不具备威胁的早期癌变在早期治疗、过度治疗、精神压力、药物影响、外界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真正具有严重危害的恶性肿瘤。
韩启德院士强调观点:不建议人人做普遍的癌症筛查,普通人群出现症状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查。高危人群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筛查。
具体需要做什么检查,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不要盲目选择做检查,医院,不要贪图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