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育成世界上第一份杂交旱稻不育系
新华社上海5月19日电(李荣)虽然我国有针对性的旱稻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取得一些关键性的突破。以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研究员为主的研究团队已育成世界上第一份杂交旱稻不育系。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率先完成杂交旱稻的三系配套,目前这个团队正在进一步选育优良的杂交旱稻组合。 罗利*研究员说,对于杂交旱稻,人们最为关心的除了节水效果之外,还有产量和米质两大问题。目前他们已经选育出2个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节水50%的栽培条件下种植,产量潜力分别达到每亩550公斤和600公斤以上,抗旱性强,米粒细长,米质优良,还带有茉莉花香。科学家们特意煮了一小锅这种杂交旱稻的稻米给品尝,确实口感细软。 中国工程院卢良恕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稻谷抗旱育种包括在旱地种植的旱稻及抗旱性较强的水稻两部分,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水旱各宜,选择种植。后者适应面更广一些。而真正在旱地种植的旱稻估计未来的发展空间在5000万亩左右。 据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专家估计,我国现有2亿至3亿亩沙丘、盐碱地及南方山区的旱地,如能开发一定的面积种植杂交旱稻,可年增稻谷250亿公斤以上。在近10亿至15亿亩的旱地作物内如能间种或套种一部分杂交旱稻,可年增上百亿公斤稻谷。此外,传统低产的旱稻及靠天雨种植的水稻田如改种高产旱稻品种,又可年增稻谷约50亿公斤。 专家说,种植旱稻可以节水,节水就减少了灌溉,减少灌溉就等于节约了资源,还可缓解因过度灌溉产生的土壤盐渍化,减少水土流失,产生生态效益。所以推广旱稻,其社会经济效益是“综合”的,可同时缓解水资源、粮食和生态三大“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