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最后提到,那个长的“不像个好人”的乳腺结节其实是“糖尿病性乳腺病”。那么,这个“糖尿病性乳腺病”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为什么在超声上会是这么一副让人看了不爽的样子呢?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扒一扒它的底。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糖尿病性乳腺病”它不是“腺病”!不是腺病!!不是腺病!!!重要的话说三次。因此不要记成“糖尿病乳腺腺病”,更不是“糖尿病乳腺纤维腺病”。我们知道,所谓的“腺病”、“纤维腺病”就是我们常说的“增生结节”,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腺泡和导管的局灶性增生。而“糖尿病乳腺病”则并不是一种增生性改变,它的正规名称是“淋巴细胞性小叶性乳腺炎(早期名)”或“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后期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T、B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部分研究认为是外源性胰岛素或其载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其中又以B淋巴细胞起主要作用,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以淋巴细胞性小叶炎、乳管炎、血管炎和致密的瘢痕疙瘩纤维化伴上皮样成纤维细胞。图、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的病理图片(来自网络,非本病例)也就是说,这个病实际上是一种免疫性炎症而非增生性疾病,那么“糖尿病性乳腺病”这个名称由何而来?这是因为医学家们发现它通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I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因此在年,Tomaszewski等人在文章中对其冠名以“diabeticmastopathy(糖尿病性乳腺病,DM)”。很显然,这个“艺名”比它的“本名”要好记的多,还能帮助我们记住其发病特点,因此更多的被医生们使用。在DM的早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乳腺小叶增生,小叶周边和小叶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患者第一次检查时,该结节的超声表现与常见的乳腺增生结节极为相似,但却有着不太好解释的后方回声衰减。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小叶导管和腺泡逐渐萎缩,而小叶间组织纤维化伴玻璃样变、纤维母细胞增生、上皮样纤维母细胞浸润形成致密的瘢痕疙瘩纤维化。这就是本病在超声上表现为特别明显的大范围回声衰减的原因。同时,这些改变会使病灶变得致密(体现在CT上)、坚硬(体现在手感和弹性成像)。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在乳腺上发现回声衰减得特别厉害的结节时,我们要想到DM的可能,不要轻易做出Bi-rads4c类、5类的诊断。那么,对于一个疑似DM的结节,我们该如何处理呢?1、由于DM的超声表现与乳腺癌不易鉴别,通常建议将其分到Bi-rads4b类,并进行穿刺活检。2、对于DM的结节,细针穿刺(FNA)通常无法获取足够信息,很难做出诊断,因此建议使用粗针穿刺活检。(也有报道称FNA穿刺DM结节时会有很明显的拔插针受阻的感觉,这种手感有助于诊断DM)。3、目前没有发现DM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因此对于穿刺确诊DM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4、DM结节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有专家甚至认为手术可能会导致术后结节的反弹性快速生长。5、DM可双侧同时发病(多见),也可以单侧发病(也不少见)6、没有糖尿病的人也可以得这个病,但这时候就不适合叫“糖尿病性乳腺病”了。7、男性也可以得DM。关于糖尿病性乳腺病我们就讲到这里啦,亲爱的超人童鞋们,你们都Get到了吗?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