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理论及乳腺相关激素 [复制链接]

1#

1、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讲,任何癌肿都是细胞增生的最终结果,是细胞增生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质变。它经历了轻度增生-高度增生-非典型增生-细胞突变-癌性增生的过程。所以,仅从这个意义上看,乳腺增生症最终可以发展为乳腺癌。

但由于增生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多数增生细胞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发展,停滞在某一阶段,同时即使是发展到癌前增生,只要没有变成癌肿,仍然是可逆的,所以笼统地把乳腺增生症看作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是不够科学的。这只能给息者带来精神上巨大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不安的不良心理感受又构成了促进和加速乳腺癌发生危险因素。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乳腺增生病可能发展成乳腺癌。现在观点认为单纯的乳腺增生症并不发生癌变,主要是在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癌变,因此将上皮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视为癌前病变。

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囊性增生也有较高的癌变率。故现在大多数学者将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囊性增生视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2、乳腺癌有哪些演变过程?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有什么意义?

乳腺癌的演变过程为腺病-上皮增生-上皮非典型増生-原位癌。乳腺非典型增生发生到乳腺癌岀现需15-35年,而且大部分非典型增生不会发展成乳腺癌。有研究表明,非典型增生程度越高,发生癌变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有上皮增生但无非典型变者,患乳腺癌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1.5-2.0倍;而有非典型上皮增生者,则比普通人群至少高4-5倍。将患非典型增生的女性作为高危人群来长期监控已达成共识。因此,对癌前病变的长期随访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对有可能发展为乳腺癌的病变加强观察和监控,将癌前病变扼杀于萌芽阶段,是实现乳照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的积极有效途径之一。

3、乳腺的发育受哪些激素的调节?

乳腺是一个激素反应器官,内分泌系统与乳腺的发育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乳腺癌的发生与人体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此外,催乳素、缩宫素、雄激素、生长激素、皮质甾体类激素、甲状腺素、甲状旁腺激素及胰岛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4、催乳素如何调节乳腺的发育?

乳腺组织中存在催乳素及其受体,催乳素具有促进乳腺的发育和乳汁的分泌的作用,是泌乳所必需的激素。人类催乳素含个氨基酸,其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长约15kb,包括6个外显子。在正常乳腺细胞、良性增生细胞和恶性乳腺癌细胞中,催乳素受体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倾向。催乳素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而促进肿瘤的快速发展。

5、生长激素在乳房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其靶腺激素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后者在乳房的发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能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并可拮抗细胞的凋亡。

6、雌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癌有何关系?

雌激素包括雌酮、雌二醇及雌三醇,主要来自于卵巢,绝经后女性血循环中的雌激素是在脂肪组织中由雄激素转化而来。雌酮是雌二醇的前体,雌三醇是雌酮和雌二醇的代谢产物。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主要是雌二醇。雌激素对人乳腺上皮有刺激增生的作用,主要通过与乳腺上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的结合起作用的。

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或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

7、什么是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如何被激活?

许多癌基因的蛋白产物本身就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其家族是一类具有内源性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细胞表面受体,都属于I型膜蛋白,分为经典的胞外段、跨膜区和胞内段三部分。

酪氨酸激酶通过二聚化和(或)寡聚化的机制被激活。二聚化的受体分子通过胞间区的相互作用及激酶结构域的活化,使酪氨酸激酶活性显著增加,导致受体分子自身磷酸化及细胞内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并由此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后,可触发Ras途径和磷脂酰肌醇-激酶途径。

8、酪氨酸激醇家族可分为几种?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erbB-3和erbB-4等。erbB-2原癌基因,其蛋白产物pl85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

(2)胰岛素受体家族;如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和胰岛素相关受体等。

(3)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如PDGFR-a、PDGFR-B等。

(4)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如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I、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III和解化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

(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的配体多为生长因子,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胞内段的酪氨酸激激酶并引发一系列的胞内信号转导,产生多向性的生物效应,如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和内环境的稳定等,并和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