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bdfyy/WOMENINCS
人物专访「01」期
.03.08
国际妇女节特辑
Tips:全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19分钟
本期人物
陈丹琦
DanqiChen
湖南长沙人。高中毕业于雅礼中学。第20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得主。
大学毕业于清华大学,08级姚班校友。
毕业后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论文《NeuralReadingComprehensionandBeyond》获得了斯坦福ComputerScience的最佳博士论文奖(ArthurSamuelBestDoctoralThesisAward)。
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共同创立并领导PrincetonNLPGroup。
曾在ACL和EMNLP获得杰出论文奖。
被MITTechnologyReview列为年度中国“35innovatorsunder35”。
#0
学姐最初是如何对计算机、信息学感兴趣的?
我是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数学竞赛,我应该说对数学竞赛很感兴趣。一直到了初三的时候,当时我数学竞赛成绩已经非常好了。因为我在雅礼中学,雅礼是一个在全国信息学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个学校。当时信息学竞赛的教练朱全民老师就联系了我,说有没有兴趣去转到信息学。然后那会儿我刚开始学编程,我觉得数学和信息学还是挺相通的,如果数学竞赛能做好的话,信息竞赛也可以做的挺好的。主要是因为当时雅礼的优势和系统训练的原因,所以其实是一个挺客观的原因。我在初三的时候就保送高中,初中高中是一个学校,然后初三的下学期就开始进入学校的集训。我印象特别深,我当时跟其他同学的差距挺大的,因为才刚开始接触,不过接下来那个暑假做了很多题目,就把差距给缩小了。
(采访同学)所以学姐大概是什么时候在信息学和数学两门竞赛当中做出选择的?
就是在初三到高一转换的时候。在雅礼的时候很少有人一个人做两个竞赛,这也是学校的传统。我们当时叫理科实验班,湖南有四所著名中学,每个中学都有理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进去的时候就直接分成五个组,每个学科竞赛一个组。所以高一进去的时候我就是分到信息组了。
#1
学姐在高中的时候总结了一类分治算法(CDQ分治)、集训队作业给大家介绍插头DP,进入清华大学之后也有重新回到冬令营,给大家讲弦图和区间图,这些开创性的内容对之后的整个OI圈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学姐当时是怎么发现这些当时还没有被系统引入竞赛而自己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的?
我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我主要是比较好奇,对很多问题想去寻求一些解法,我也不能知道这些东西最后会受欢迎,这是永远无法预期的。但是如果我对那个问题感兴趣,我就会去寻求一些系统的解法,甚至我觉得我也只是把一些东西做了简化和系统的总结了出来,我并不觉得我这个算法是我提出来的,包括CDQ分治也不是我叫的,到后来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解法也是别人告诉我的。有位集训队队员写了一篇文章,把算法命名成CDQ分治,我后来听说是这样。
至于怎么接触到的这些内容,当时就是大量做题,然后大家也会相互出题,就会想这个问题怎么解。这跟做科研的过程是一样的,我觉得最大的区别是大部分的竞赛题目你是确定有解的,科研是很多东西你不知道有没有解。一个很普遍的思路是,很多问题有没有共同的解法,或者说一个问题的解法能不能应用到另外一个问题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主要还是遇到什么问题就总结下来,都是在做题的过程中。
(采访同学)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