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罹患晚期肺癌的沈老先生(化名)因为大量胸水医院,病情危急,经管医生请病理科会诊。“通过采集胸水进行分子检测找到原发肿瘤细胞,从而明确诊断为癌症复发,为临床精准施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市一院病理科副主任陈祥义说。像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市一院病理科发生,而病理科医生这个群体却鲜为人知。“因为不与患者直接打交道,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是显微镜和病理标本,患者看到的基本就是病理报告单。”陈祥义说。这种“独特性”,医院里的“幕后英雄”,不被普通大众所熟悉,却被同行们称为“医生中的医生”。“近十年来,病理学发展很快,相关检测技术的进步也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可以用最少的创伤得到最大程度的治疗。”身为‘病理人’,陈祥义也由衷地高兴,“技术的进步,让疾病的治疗路径更多了。”“临床医学,首重诊断”在临床上,几乎所有医生都有一个共识:“临床医学,首重诊断。”作为医学诊断的最后一环,对疾病的最终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日常诊疗中,病理诊断报告常常能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因此,病理科的水平从医院的整体诊断水平。成立于年的市一院病理科,是嘉兴市最早成立的病理检查科室,经历40多年、几代病理人的努力,如今作为我市第一批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连续十多年被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评为优秀病理科。每一张病理诊断报告的出炉都殊为不易。“中间要经历20多道技术程序。”从微创操作取出活检组织进入病理科后,由技术员核实标本、进行取材,再用机器脱水、包埋成蜡块,继而切片、染片到封片……才能让组织标本成为厚度在3-5微米的组织切片,继而进行诊断。“低年资医师提供初诊,高年资医师进行复诊。”陈祥义介绍,如果遇到肿瘤组织标本,还需要借助免疫阻化、分子诊断等技术以明确诊断。“针对疑难疾病我们还会进行会诊、讨论,才能最终产生病理诊断报告。”如此繁杂的程序,就是为了保证最后病理诊断报告的准确性。近年来,市一院病理科平均每年开展病理诊断约10万例,“随着技术方法越来越丰富,对临床治疗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病理科‘金标准’的名号也越来越名副其实了。”陈祥义说。分子病理,领行业之先除常规病理、术中冷冻病理和细胞病理检查项目外,市一院病理科还开展了常见肿瘤临床诊疗指南规定的基因检测项目,满足临床规范化诊疗的需求。年,率先成立分子病理实验室,开展结核病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当时在省内,这也是领行业之先的举动。年,如今的“掌门人”——病理科主任邬万新有感于本地的乳腺癌患者为了获得生物靶向治疗的机会,需要赶上海、医院实属不易,便带领团队着手开展检测更为精准的乳腺癌分子病理检测项目。年7月,市一院病理科第一份乳腺癌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报告出炉。“我们本地能进行诊断后,就可以就地诊治,患者不用跑来跑去那么辛苦了。”当时刚入职的陈祥义至今依记忆犹新。年起,邬万新又带领团队引进专业人员、改造硬件设施,着手筹建荧光PCR技术平台,并于年率先在全市成功开展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据介绍,目前,市一院已拥有嘉兴地区唯一通过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认证的分子病理检测实验室,能够开展乳腺癌、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等相关基因检测,以及宫颈癌早期筛查相关HPV分型检测等病理诊断,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病理科持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临床对肿瘤精准诊疗的需求。”5至8年,系统培养“大熊猫人才”“病理科专业人员,被戏称为‘大熊猫人才’,因为这个学科培养一个专业医生非常不容易。”据陈祥义介绍,“一名专业毕业生三年有可能成为一个病理大夫,至少5至8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病理诊断医生。”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市一院病理科每年都选医院进修、学习,参加省级培训等。年嘉兴病理诊断技能竞赛一等奖就诞生在市一院病理科。另一方面,该院病理科还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病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参加了浙江省病理专科联盟、浙江省临床病理专科联盟和医院病理医联体,进一步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师资建设。在邬万新带领下,病理科一直坚持围绕学科主攻方向开展科研创新。截至目前,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人次,省自然基金项目1人次,申请厅市级项目10余人次,获厅市级立项8项;参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课题1项和嘉兴市科技局课题3项。近三年共发表论文17篇。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周边地区因为技术过硬,市一院病理科还是嘉兴市临床病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我们科室自身对质控工作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据了解,年以来,该科连续3年在省、市临床病理质控中心获评年度成绩优秀,并在市级临床病理年度质控检查中位居第一名。参加国家和省级临床病理和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室间质评活动20余项,合格率均达到%。此外,市一院病理科自年起医院病理科建立对口帮扶,借助国家卫健委临床病理质控中心远程病理会诊平台,近3年来为该院完成病理会诊多例。同时,为了将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周边地区,市一院病理科完成了嘉兴市临床病理远程会诊平台建设工作,线上线下为五县(市)两区开展病理会诊工作。“未来,学科将重点开展分子病理技术和数字病理技术建设,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病理诊断服务。”这是市一院病理科团队全体成员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