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年不敢休息,还失去一条腿,她被称为中 [复制链接]

1#

休息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看到这个帖子,我也吓了一跳。点进去一看,发现只有一句话:

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向“钱”看。

底下一水儿的评论都绕不考一个中心思想,不奋斗想休息就是有问题。

但不休息只是为了钱吗?

我有一个朋友,梁玉珍,68岁了。因为她的工作,让她从来不能休息,还让她变成了残疾人。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年她确诊乳腺癌,被切除一侧乳房后,会在外套内侧缝个口袋,塞满泡棉。她要让胸部两边看起来差不多。“我可注重形象了。”

患癌的她被医生要求去休息。

她没有照做,只是说:我不能休息,没办法休息。

她曾是一名央视战地记者。在战场上,闭上眼睛永远“休息”很容易,反而好好活下去,拍摄下去,才是一个难题。

年,国内在中东没有一家媒体能够进行电视直播。当时的中国人,无法快速看到那个大陆发生了什么,哪怕有天大的事,也只能等待第二天报纸。

梁玉珍当了20年记者,她没想到自己将会是负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她从大学那天就开始学习阿拉伯语,直到46岁,她接到命令——

飞往中东,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个记者站。

台长的要求是,这个记者站得覆盖西亚和整个非洲,涵盖70多个国家。其重点地区是中东;台里能给她的人员是,一个搭档,只有她们俩。

到了当地,她却连总统府等重要地方的采访都不被允许。

总统府开发布会,有同行扬起手上的记者证对着梁玉珍晃了晃,“有了这个才能去”。

她眼睁睁看着别的记者坐上了接驾的汽车。

她下定决心,不管怎么样,都要尽快办成这件事儿。

她跑到了当地的新闻中心,经人推荐,又在总统府新闻中心找到了负责的塔利克将*。

梁玉珍在将*面前说:“我会做到开罗最火,中国的第一媒体。”

将*告诉她,总统府记者证可以给,能不能把握住,就看她能不能实现这个承诺了。

她说可以,但记者证不能一张,要两张。

因为电视新闻,必须要两个人搭档。她自己既是出镜记者也是编导,兼顾不了摄像。

她最终从将*那拿到了两张采访证。

后来又有人在梁玉珍面前显摆这个证件,她默默掏出来2张采访证,说不就是这个吗?

豪言壮语说出去了,和将*的*约却还没有完成,一年之内如果无法做到最火,这些证一定续不上,那中国央视想要在当地建站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梁玉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不休息。

建站的要求是稳定每日刊发消息。下来的几个月,梁玉珍一直在各地跟踪报道巴以地区的冲突事件,报道完一个,紧接着就要赶往下一个现场。

就连和朋友一起吃个海鲜,都能接到线报附近有枪击案,她都要马上赶过去,没有任何防护,报道眼前的两队人马激烈火拼。

采访完,她就蹲在地上写稿子;写完,就站在那里录制解说词。

这些事她都是在交火现场完成的。

梁玉珍一直觉得,离子弹越近,电视机前的中国人们就能了解情况越详细。

那些日子里,她不休息,她追着危险跑。最终不仅满足了建站需求,还兑现了和将*的承诺。

她本来是要报道阿拉法特刚被空袭完的废墟,特意站在了离坦克50米的位置。

镜头里,本指向阿拉法特官邸的坦克炮口,在发现梁玉珍后,缓缓调转,指向了她。

在坦克调转炮口对准梁玉珍前,她仍在镜头前直播

这个镜头,让她一战成名。

说来也巧,在其他国家的节目中,拍到了梁玉珍给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一百美元。

这组镜头在土耳其电视台9个频道反复播出,大家都记住了那个身穿红色夹克上衣,后背上印有黑色字体——CCTV。

如高频率的采访,如此危险的近距离,她的节目组成了当地第一。

她被科威特埃米尔(国王)握着手,对方说“好几亿的观众,你真了不起。”她出席发布会,不论什么时候,总能听见:“下一位,CCTV,埃咪娜,梁”。

后来,巴以冲突一波接一波,记者站在报道的忙碌中也步入正轨。

但梁玉珍仍然不能休息。

因为美国不听联合国劝阻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直接对伊拉克开打。

“开战当天,我却没有职业的兴奋感。”

梁玉珍很希望自己在新闻报道上有突出业绩,但在战地呆了这么久,看到过无数次袭击后的惨状,她真的不希望战争发生。

她报道这些,不是为了其它,只是想竭尽所能,到最接近主战场的地方,记录战争的残酷。

所以战场上的士兵不休息,她就也不能休息。

开战前的前半夜,梁玉珍坐在那里盯着自己的两部手机,心里慌了。看着两*对峙的气氛,估计只剩几分钟了,可电话一直占线,联系不到后方的人。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她连忙接起来,”你千万别挂,马上就要开打了!”

话音刚落没多久,就听见一阵尖锐的警报,和第一轮爆炸响起。在这样的声音中,梁玉珍缓缓开口:“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开始了”。

这句伴随着爆炸声的简短消息,成为了国内首条电视媒体报道美伊战争的声音。

处于对安全的考虑,她紧接着赶往了机场,她要去拿防弹衣和防化设备。防弹衣很重,就连抬个胳膊,肩部也会受到影响,但她始终都举着话筒。

在接下来的40多个小时里,梁玉珍没有一秒钟合眼。

她每天往返七八百公里,还要在中国时间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开始,完成对战场报道的直播。到了凌晨,仍要完成其他频道的直播任务。几乎每个小时,她都在用电话传递最新的消息。

她忙得脱不开身,最终的结果是,开罗记者站上新闻联播的次数在所有记者站中位居第一。

但梁玉珍一直说,她没能真正深入到一线主战场。

报道美伊战争的时候,她只能在边境游走。她也遇到过好几次被*队用枪指着鼻子的事情——这时候,要用一种十分窝囊的姿势:把双手缓缓举到至少与耳朵齐平,翻转手掌才能离开。

她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耻辱,更是一种无法报道全部真相的遗憾。

比如上述的画面,就无法播放。她决定从另一个角度,从受到战争波及的百姓切入,以此展示战争的残酷。

年3月27日之前,她结束了在主战场的采访,但没喘口气,又奔向了难民营。

她收到消息称,有一个跨越六百公里,从伊拉克来到约旦,在难民营里生下孩子的女人。

她要去见见这位母亲。

次日,梁玉珍起了个大早,购买纸尿裤,奶粉,了解难民营的情况,拦了辆出租车直奔营地。

当天的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她撩起供婴儿居住帐篷的门帘,感受到一阵令人窒息的闷热。

在这间狭小的帐篷里,堆满了床垫、衣服等杂物。女人坐在床头,很瘦,脏兮兮的,抱着孩子双目无神地看着前方。

房间里到处都很脏,只有孩子身上很干净,被包在白色的襁褓中。

梁玉珍摸了摸,很嫩。女人不允许拍摄,但允许梁玉珍抱抱自己的孩子。

梁玉珍抱起了这个只来到世界上只有8天的孩子——这是她第一次抱起这么大的婴儿。

虽然她不知道这么大的孩子怎样才算健康,但怀中的重量让她下意识觉得不对劲,这个孩子只有3斤左右。

小孩子眼睛滴溜溜的看着梁玉珍,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她在儿子出生时难产,见到孩子的时候,隔着恒温婴儿室玻璃,张着同样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望着她。

对于这个婴儿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轰炸,而是沙漠中的*虫,还有白天接近最高能接近50摄氏度的气温,在晚上可以骤降到个位数。

她只觉得自己心里堵了东西说不出来。就这样抱着孩子,满脑子都是这孩子,怎么能适应难民营里的居住生活?

她突然发觉自己帮不了什么,哪怕把自己的物资全给这个母亲,对方也无法好好生存。

后来梁玉珍试图再去寻找这对母女的消息,杳无音讯。

无力感让她开始厌烦,不想去报道这些,不想见到战争,也不愿意和死人的事情打交道了。但她不能,因为她不做,这些真相永远不会被国内的人在电视上看到。

她想到这,更不让自己休息了。

她不断走访难民营,到空袭、导弹轰炸后的现场,用镜头记录下藏在残垣断壁中的,婴幼儿的服装。她要通过自己的报道,唤起人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