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7日讯(通讯员曾成)“无论从我院去年的体检数据来看,还是统观全球趋势,乳腺疾病依旧呈高发态势。”医院乳腺科主任毛杰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乳腺癌不再是“专属老年病”,不少年轻女性已经被“盯上”。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患者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大多处于45至55岁年龄区间内,即便有年轻女性被确诊为乳腺癌,也大多非高风险,危重概率并不高。“我们始终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
哺乳可预防乳腺疾病这几类“高危”人群需警惕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的人群,是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因为体内的周期性激素会持续作用于乳房,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此外,乳腺癌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如果家中有女性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患乳腺癌,那患病几率将大大增加。
应该注意的是,晚婚晚育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毛杰认为,产后哺乳可以让乳房充分发育,而晚婚晚育属于人为干预生物的生育过程,导致疾病风险提高。
“从接诊情况看,教师、会计是乳腺疾病高发人群。”长期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绷的焦虑情绪,对内分泌干预较大,可能诱发乳腺疾病,尤其是经常摄入高热量食物,又喜欢熬夜缺乏锻炼的年轻人,需要加强警惕。
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广泛推行,大多数女性都了解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益处。事实上,母乳对女性防治乳腺疾病也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概率,还能缓解乳腺增生,毛杰强调道。
防范未知“胸”险预防胜于治疗
数据显示,在去年医院余名体检对象中,有余名女性被检出乳腺疾病,今年,医院也正在针对广大女性开展专业、深度的体检工作。
“所有恶性肿瘤中,除了宫颈癌与胃癌,其他类癌症,都没有明确致病原因,从而无法实现一级预防,所以通过二级预防手段,早发现、早诊治,依然是乳腺疾病病程管理的重要步骤。”
在平日,要留意乳房的各种变化,观察是否有异端、不对称的情况,养成自检习惯,一旦出现肿块,按压时有明显痛感,或乳头反复出现瘙痒、糜烂、渗液、结痂的情况,要及时就医。
当然,发现肿块和结节也不要立即陷入恐慌,因为大多数增生都是良性,不一定会癌变,毛杰强调,部分患者会随着雌激素分泌的变化,出现增生性假肿块,要确诊病变的话,必须在生理周期不同阶段,通过2次以上的B超比对结果。
他建议,40岁以上的普通女性,至少每年做一次筛查,而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应提早到40岁以前。
无惧“粉红杀手”乳腺癌或将“慢病”化
肿瘤到了晚期就等于绝症吗?毛杰表示,随着诊疗模式的更迭,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提高,乳腺癌“慢病”化,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带癌生存将成为常态。
“我经手过术后40年不复发,预后效果良好的患者,也接诊过术后20年多次复发,但依然生存良好的患者。”毛杰强调,如果不幸罹患乳腺癌,当事人要客观对待病情、积极就医,“谈癌色变”的恐慌和焦虑对控制病情没有积极意义。
随着医学进步,乳腺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增多,除了手术、放疗、化疗外,还有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均能较好延长了患者生命、提升生活质量。即使是晚期乳腺癌,通过规范化诊疗,也可以像慢病一样管理,使患者肿瘤得到长期控制,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的。
此外,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医疗技术和生物医药发展水平,康复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