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叶原位癌的发病率如何?
小叶原位癌比较少见,由于缺乏明确的临床和钼靶表现,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目前,中外文献报道累计已超过千例,从其在乳腺癌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欧美国家较为多见,一般占全部乳腺癌的0.5%-12.3%,绝经前年轻女性多见。
2、小叶原位癌有哪些病理特点?
(1)小叶原位癌不是一种大体病变,而是一种镜下诊断,常通过对乳腺组织镜下观察偶然发现。与导管原位癌不同,小叶原位癌组织学特征较为单一。
(2)Haagcnsen提出的A型(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常表现为小细胞的实质性增生,常见小而一致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胞质内偶见嗜酸粒细胞以及具空泡的印戒细胞。
(3)B型小叶原位癌则表现为大细胞核的多形性大细胞。
(4)小叶原位癌常位于乳腺TDLU,呈膨胀性生长并破坏TDLU系统。某些情况下其可影响至乳腺小叶以外。病变导管可实质性或多形性,某些表现可类似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
(5)小叶原位癌与导管原位癌在镜下的鉴别是根据其具有特征性的肿瘤细胞形态及其排列方式,小叶原位癌与不典型小叶增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原位癌的细胞增生形成实性巢使小叶扩大,而不典型小叶增时,病变小叶大小正常,腺体中心仍可见腺腔。
3、小叶原位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1)小叶原位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其平均发病年龄为44-46岁,35岁前罕见,75岁之后更罕见,这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期显著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小叶原位癌在绝经后易于自行消退。一般认为本病仅见于女性,男性乳房因无乳腺小叶,故未见此病报道。
(2)小叶原位癌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多数小叶原位癌痫例的病灶在乳腺的内上或外上象限,距乳头5cm的范围内。它不形成可以被触及的乳腺肿块,也不产生其他临床症状,可有局部增厚,少数可有轻度疼痛或乳头溢液。它常与囊肿、乳头状瘤、脂肪坏死或纤维腺瘤等良性病变并存。
(3)多数小叶原位癌病例是因这些良性疾病做活体组织检査时偶然发现的。
4、小叶原位癌如何诊断?
由于小叶原位癌没有特殊的临床和X线表现,所以其诊断完全依靠病理检查。诊断小叶原位癌必须完全具备以下3条标准。
(1)小叶单位内的癌细胞为单一的具备明显特征性的细胞群。
(2)小叶内末端小导管必须全部被癌细胞充满,细胞团内无散在的细胞间空腔。
(3)至少小叶单位的一半末端小管是胀大或变形的。
5、小叶原位癌如何治疗?
(1)密切随访:密切随访是首选的治疗措施,对小叶原位癌患者的随访包括每6-12个月1次的体格检査,持续5年,然后每年1次体格检査。对接受临床观察的患者建议每年接受诊断性乳腺X线摄片。
(2)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术:如果小叶原位癌患者不愿意接受密切随访或是没有条件进行密切随访,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及重建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但是仅仅患侧乳腺切除是不合理的,因为小叶原位癌患者需要治疗的并不是小叶原位癌病变本身,而是患浸润性乳腺癌的危险性,而这种危险性对双侧乳腺来说是同样存在的。#